前言—《文勇的新托福阅读手稿》
2011-11-13 早上4点版本
1.
这本书是一个骗局。
“手稿”二字,本指“大作家们”“亲手书写在纸张、布帛或者竹简之上的原稿”,而这本书,(1)既非大家之作,(2)又非手写版本;所以是个骗局。
那为何要“哗众取宠”的取名为《手稿》?除了吸引眼球,找一个市面上从来没有过的名字外,更重要是因为这本书的蓝本,是我授课时所用的“逐字稿”—而书中所用语气,也都尽可能的与上课时一致:期待读者们能觉得文字仿佛呈现课堂,有人在耳边,时而喃喃细语,时而奋力嘶吼,以此交流备考之计。
2.
逐字稿是一件“奇怪”的东西—“正常”的教师不容易做这样的傻事儿。
在创办自己的培训留学公司前,我供职过行业内的几个机构,其中时间最长也是最后去的是行业翘楚“新东方”。在新东方的这数年间,托福的阅读单项成为我讲授得最多的一门课。刚开始,由于托福阅读知识点庞杂,难以在短时间内理顺,我授课时自然也就总是如履薄冰:为了使得自己讲解的内容更加完善(当时根本顾不上“精彩”,只想着能“不犯错,不遗漏”就万幸了),我总逼迫着自己在上课前,把一会儿课上需要讲解的内容,一条一条的写在纸上,或是标记在相应的题目旁。料想上课时若是突然卡壳,不知道讲什么好,就偷看几眼,自然也就能够混过关去:即便课上没有机会看,也会觉得“手中有粮,心中不慌”。
新东方的课程是重复循环进行的,一遍一遍讲解同样的科目,总能有新的想法,新的感悟,于是便慢慢的添加纸上所列的讲解要点;学生们反馈不好懂的地方,回家之后也慢慢的修订。一遍一遍修改得多了,总归该有个基础,于是干脆另外新建了一个文档,取名为逐字稿:把上课时想要讲的每一个要点,都逐字逐句的敲打下来。有了逐字稿之后,心里就更加有底了。
之后的三年,逐字稿慢慢的淡出了我的视线:可能是因为懒惰了,也可能是因为三年多以来,一共20个小时的托福阅读课程,反反复复的讲了上百遍,早已背得烂熟。
3.
高璐出现了。
璐璐是我09年的学生,我用邮件回答了她几个学习问题后,她回复说,谢谢老刘,你讲课的时候,思路挺清楚的,讲解的内容也不容易在市面上找到,为什么不直接把你讲解的内容写成书呢?
我说:我时间紧,我要喝酒,我头痛,我眼睛痛,我手痛,我就是不愿意再继续修订我的逐字稿了,网络上不是有免费的录音么?让同学们下载去听就好了嘛;
璐璐说:我不是酒鬼,我头不疼,我眼睛好,我心灵手巧,我正在复习托福,我顺便帮你整理所有的逐字稿吧;
当时我只回复了一个笑脸,我显然觉得她只是说说而已。
再后来,我与新东方之间发生了许多故事(故事多到可以集成一本小册子,供坊间八卦)。当我离开新东方,开了一间自己的小公司时,璐璐找到了我,面若桃花,“老刘,我把你网上流传的讲课录音,整理成了逐字稿,居然有十几万字。你真是个话唠。”
毫无疑问,如果没有璐璐同学的细致工作,我这本关于阅读方法论的小册子,几乎没有面市的可能性。在现在这个浮躁的社会,我要向这个小妮子学习。
当然,我还需要感谢我公司出版部门的同事:杜昕洁,涂倩兰,王烨,于益然,王糈暾,汤西茜:)
4.
我的目标,是要写一本逻辑清楚,内容流畅的书,一本像啤酒一样顺口的书,但愿我已朝这个方向靠近了一点点。
另外,这绝对是一本用完就应该扔掉的书,手稿可以转身变成手纸—原谅我的粗俗,我觉得人生除了托福之外,还有好多值得玩味的东西,比如我的下一本书,应该会是一本童话。
愚兄 文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