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培训所有内容已出版图书《33天,从教师蜕变成名师》
前言
很高兴也很荣幸能受到“清华经管创业者加速器 ”的邀请来做这次培训,我自己也曾是孵化器大家庭中的一份子,这次可以算是回家了:)
这个培训的内容,虽说是“教师培训”,实际上内容与具体的上课学科无关,甚至你不必是老师,只要你平时想要更有效率/有说服力的传递信息,都值得听一听
教学是一门艺术
原始人中擅长沟通的人成了巫师,别人负责打猎而他负责吃饱喝足与神说话聊天[1];诸葛亮舌战东吴群儒,比二十万士兵厉害,自然封侯拜相得意洋洋;交流就是生产力,所以善于表达是一种值得被每一个人细细打磨的工作技巧。
更何况我们是老师。
Education is more an art than a science.
- by Walter Phelps Hall
虽然我们常常会说“教学不是科学,而是艺术。”但我们并不因此放弃追寻成为优秀教师的可能规律,而不简单地将一切归结于天赋。譬如常有人认为,一个良好的课堂是“欢声笑语的课堂”[2]。这个结论中怕是过度地强调了幽默的重要性,这令绝大部分新手们望而生畏。显然,幽默是有效课堂中的一环,但并不是最重要的,更不是全部。
我想,将幽默视作对课堂的一大要求并不合宜:这不是因为幽默无效,而在于她大抵源于天赋,难以被模仿或复用。幽默的人做老师自然就幽默,我们却很难要求一个并不爱开玩笑的新教师幽默起来。真正值得被强调的,是:1)丰满而克制的设计内容;2)塑造并利用权威进行说服;3)灵活多变的课堂形式及4)有效却不喧宾夺主的辅助手段;[3]
上课与写书不同
我写过好多好多本书了:34本考培图书,3本学术专著。看上去很多,可相比于上课,还是写书容易些[4]。书本有天然的结构框架:重要的东西可以加重,也可以罗列一个目录,可以让读者瞬间提纲挈领地了解你所要表达的内容。更关键的是,写书是一个单向的传输过程,作者只顾表达清楚便是:读者自然会根据自身的水平来调整最佳的阅读速度。
可是上课则大不相同。
即便是拥有了板书(或幻灯片)的协助,在绝大部份情况下听课的过程都还是一个线性的过程:如果把听课的过程抽象成为很多信息钻入学生脑子里面的过程,那么对于学生来说,他们所收到的信息,并没有主次、结构、框架的概念。老师们要尝试通过很多办法,譬如语音语调变化,结构化内容设计,或是配套伏笔印证等方法来促使这个线性的过程变成框架。
如何具体地做到这一点呢?让我卖个关子,留着与你见面好好聊一下吧。
上课的现场感很重要
社会变化很快,大家都知道我在2015年开始转型写代码,因为我相信计算机(当时还不流行AI的概念)将会改变一切。如果这一切是真的,那教师上课之中有什么东西是绝不可能被替代的么?我想应该是上课所营造的“现场感”。
什么是现场感?让我举举例子:我是一个NBA球迷,每天沉迷于对于腾讯视频的转播之中。后来有一次真的有机会坐在球场里[5],感受到球员出场时的喷火器热浪糊在脸上,看到一群两米多、三百斤的大汉在四百平方米的场地上横冲直撞,听到天崩地裂的欢呼呐喊时,我才感觉到我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娱乐项目。而且之后我即便是看直播,也更加感同身受了。
作为教师,我们亦是如此,追求现场感,让知识真正地镶入学生的知识体系之中,即便是离开了你的课堂也忘不掉,才好。如何做到这一点,除了天赋之外,有一些值得尝试的准备工作,我也准备在“现场”与大家分享;)
你看,我也追求现场感。其实,我会把培训的内容提纲都罗列在了文后,但还是很希望能够有机会与你们见面,聊一聊。
另,
因为时间很紧张,所以我们的这个课程在绝大部份的时间里,都是我一个人在讲,会后我们会建立一个微信群,才会有定期的讨论和后续跟进:希望我们讨论的东西能够真正落地。
[1]: 当然了,讲的不好的巫师只能被大家吃掉,哈哈哈哈。
[2]: 国内的巨型培训机构“新东方”居然还因此遭受了许多无端指责;
[3]: 毫无疑问,这就是我准备在这次培训的过程中讨论到的几个一级标题;
[4]: 此处有明显的谦虚成分,哈哈哈哈,因为写书也有许许多多需要注意的要素,找机会一定与大家分享这些小窍门
[5]: 尽管我是骑士的球迷,但是总在华盛顿,所以看的是华盛顿奇才在Capital One Arena的比赛
课程大纲
内容
1总论
1.1 重复:“托福阅读”与“开心麻花”的案例
1.2 逐字稿:“手稿”的案例
1.3 抑制:有选择的表达
1.4 知识:了解与掌握
2构造
2.1 结构化
结构化“开头”
结构化“展开”
结构化“结尾”
2.2 伏笔
前后印证/优秀的剧作亦是如此
2.3 深度
标准化考试中题目的思考维度
2.4 可行
美好的愿望易于想象—从这一点上来说,老师与学生并无不同:老师的价值体现在是否可以描述一条比“想当然”更有效的路径
2.5 注意:常识往往未必可靠
做题目是为了做对还是做错
3说服
3.1 价值观
3.2 数据罗列与分析
3.3 举例:如何说服学生相信:英文和中文一样,有语言风格可言?如果学生们同意了这一点,又意味我们应该如何面对模版与机经
3.4 类比:案例:你认为将某种训练方法称为“四川麻将法”是一个好的类比么?
案例:什么样的类比是一个好的类比?
3.5 延伸:有一个大类的书籍,特别值得一读
4激励
4.1 正向-激励
4.2 逆向-刺激
5打磨
羞羞的铁拳给了我们什么启示
互联网领域的A/B测试告诉了我们什么
6扩充
6.1 题型之间的扩充
雅思阅读的案例
6.2 科目之间的扩充
雅思阅读与托福写作的案例
6.3 学科之间的扩充
托福与GRE的案例
技巧
1总论
1.1 录音
逻辑是否严谨,在哪里会走神
1.2 批课
并不是每个人的意见都值得听
1.3 反馈
如何收集学生的反馈/如何收集家长的反馈
2清晰/轻重
3回翻/复述
3.1 语言的线性缺陷及其克服:如何回述
3.2 重复:可能是语言习惯中最重要的事
4权威感
4.1 自述权威或是他述权威?
更容易反感的听众
4.2 主题阐述与非主题阐述?
不经意间传递想要炫耀的信息
4.3 年轻的力量:最新信息
尤其在讲趋势和考试状况时,一定要利用最新的数据,提高观众的信任和对自己的工作的认可
案例:托福写作考试之中的E-rator
4.4 年龄的礼物:过往信息
4.5 数学计算
通过计算,把不可估量的复习任务,化成听上去可以做到的路径
- 标准化考试正在变得越来越难么
- 比较靠后的TPO真的比比较靠前的TPO更难么
- 机经预测与彩票预测之间真的一致么?
- 100天突破托福的可能性?
- 到底托福阅读之中的词汇题应该如何学习?背单词还是学习技巧?
4.6 批评学生
4.7 以退为进:案例:如何通过打脸来建立权威
5亲切感
5.1 自身经历:“你是曾经的我”
5.2 先辈同学:“校友”
5.3 身边榜样:“如何更好的描述”
5.4 揣摩学生的心思:“拍大腿类的题目是如何产生的”
6吸引力
不说“一定正确”的话
- 所有人都认为对的话,没有人会感兴趣
- 阐述那些让人思考一下才能想通的结论
7幽默
7.1 基础理论
核心:为了主题而服务的幽默
讨论:偏离主题的幽默就是一把双刃剑
7.2 案例:隔壁小孩一次高分
7.3 案例:重复播放PPT
7.4 案例:一个包袱定期抖
7.5 案例:中国学生道德败坏的体现
- 中国的机经内容
- 购买了Delta这种书籍之后应该怎么办
7.6 案例:中国学生都是如何背单词的
- 中国学生的一天安排;到底什么是累了
- 神奇的死记硬背法;硬生生的使用符号对应来背诵
- 寻求表扬的笔记本
- 一个解决方案:利用相机拍照的单词
- 背单词书最优的辅助物是什么?红牛还是咖啡
8共情
设计共情 其实我就在你们身边
比对:紧密的逻辑, 利用高考和托福考试做对比,把自己的经历,夸张的又不经意的爆料,告诉学生其实考试只要尽可能长的准备一定可以成功。
案例:对比一线城市与三线城市的孩子准备高考
形式
1讲座
广告
广告语值得思考,代表学生来选择你
2课程
3互动
3.1 真实互动
3.2 感觉互动
辅助
1色彩
2声音
事实上,每个人使用声音的方式都不太一样,但大体上dramatic一些不是坏事情
3工具
总论
- 有细节:尤其是值得琢磨的细节;
- 二维码等方式;
- 用字体大小强调的程度;
- 诸多工具之间的差距如何克服:PPT、Prezi、Xmind、Evernote、Keynote、powtoon的制作
4计算机
4.1. 托福中的E-rator
E-rator是一个神奇的计算机产品,他时不时会让人觉得教师这个职责是会被替代的
教师简介
刘文勇
副教授
清华大学博后
中国人民大学博士
10年TOEFL、GRE、GMAT、SAT教师
启德考培产品中心总经理
原北京一块岩石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创始人
原北京乐闻携尔 创始人/总裁
原北京新东方兼职教师/集团培训师
浑身赘肉、有问必答的热心话痨
著/编著/主编有超过30本留学图书,如:
《文勇的新托福阅读/听力/口语/写作手稿》系列丛书
《新托福百日百句百篇》系列丛书
《新托福真题详解》系列丛书
《新托福/GRE/GMAT千词百练》系列丛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