修改稿:2012.07.30
前言《爸爸讲的童话》
1.
“童话”与“故事”在中文中各有定义,相近却并不相同。我不愿去翻阅辞海,却想这样简单的区分:故事基于事实,而童话源于想象。我能依稀记得年幼时听到的那些童话,无论是来自书本还是来自父亲的即兴,都有这样的特点:坏人极坏,好人极好,童话的世界简单通透,色彩分明。
我当然知道现实与童话并不一样:我已经足够老了,老到知道人生中所谓的成长,就是学习平衡人情世故,了解、接受甚至最后融入这个灰色世界的过程,无论喜欢或者不喜欢。可是,听童话的孩子尚未长大,讲童话的我们也不愿孩子长大。
这就像教孩子识别颜色,总应该从最纯粹的颜色开始:雪花的白,新草的青,火焰的红。我们这样一群大人们,有义务给孩子们塑造一个属于他们的,色彩鲜明的美好世界—就像当年父辈们对我们所做的那样。
2.
为什么是“爸爸”讲的童话?
因为爸爸和妈妈在孩子们心目中总不太一样:妈妈容易温柔体贴、细致入微,爸爸容易高大坚强、严厉爽朗。爸爸讲述的童话中,主人公往往坚强、果敢、信任他人、愿意分享。这就像是水浒传,总归要爸爸讲起来才会更精彩些。
3.
作为一本童话书,我坚持不在书中放置那些精美插画,原因很简单—我根本不打算让孩子们自己阅读(即便他们有能力自己阅读):应该是我们坐在床边来讲述这些简单而美好的故事才好。
共情是重要的。
在高科技盛行的今天,有诸多制作精良的app程序,能够通过iPad等设备给孩子们讲述童话,它们有“专业而动听的配音”,有“精美而鲜艳的图片”,甚至还有“伴随着情节跌宕起伏的配乐”。可是,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睡前童话—不能打断,缺乏交流,没有共情。
没有爱。
我们不应把所有的任务都交给iPad:挣钱给孩子买一个平板电脑,远没有与孩子们一起经历童话中主人公的冒险那样有意义。而iPad所呈现出的再蓝的海,也比不上父子共同开始回顾那片曾经去过的有海腥味的海滩。这些你与孩子们共同的故事,将会是永远记在心头的事儿:孩子们不会记得机器中精美的配乐,却会在他们长大时,记得床头的灯光,记得窗外的月光,记得你怕打扰睡着的他而蹑手蹑脚离开房间的背影。
想象是重要的。这是另一个我不喜欢平板电脑中精致童话的原因:这些精美的图像(又或者是视频),把每一个细节都描绘的清清楚楚,这压榨了孩子每一滴的可以想象空间,固化了这个世界的美好。孩子们不需要想象了,孩子们也不能够想象了。
在这个文字逐步被图片取代,而图片逐步被视频取代的世界里,我们需要给孩子们讲述一些只有文字的故事。凭借他们自己的想象(即便他们没有意识到这一点),来丰满剩下的细节。“小公主的小脸红不红”,“流浪猫遇到了什么样的恶劣天气”,这是孩子们的童话,应该让孩子自己去想象,在他们的梦中缠绕,才美好。
4.
为了孩子,我们做什么都行。即便在这个糟糕的世界里,我们撞得头破血流,被揍得鼻青脸肿,我们依旧会在睡前拍着我们孩子,告诉他世界上最美好的颜色。
孩子是一种恩赐,一种力量,让沮丧的成人们相信自己做的一切尚存意义:我们想要为了你们,把这个世界变得略微美好一些。
文勇
2012 夏